失眠作為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日間功能以及身心健康。中國睡眠研究會 2025 年 3 月發布的《2025年中國睡眠睡眠健康研究白皮書》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為48.5%。長期失眠不僅會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等問題,還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抑郁癥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今年5月,以萊博雷生為代表的新型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DORA)在中國上市,標志著中國失眠治療從“強制鎮靜”進入正式邁入“靶向調節睡眠-覺醒節律”的新時代,也激發了各大藥企在該領域的研發熱情。
四代產品
從“強制鎮靜“到”靶向生理調控
失眠治療藥物從19世紀中葉發展至今,共經歷了四代變革,從早期以簡單鎮靜作用為主的藥物,到后來在療效、安全性等方面不斷優化的新一代藥物,從單純延長睡眠時間→改善睡眠質量→恢復自然節律→兼顧日間功能,實現了從“強制鎮靜“到“靶向生理調控”的機制躍遷:
第一代鎮靜催眠藥(巴比妥類):靶點為GABA-A(γ-氨基丁酸)受體,代表藥物包括巴比妥酸合成物和苯巴比妥,能延長睡眠時間,但睡眠質量改善不明顯,并且其成癮性強、安全窗窄、有呼吸抑制風險,在治療失眠方面已被市場淘汰,現僅保留抗驚厥作用。
第二代鎮靜催眠藥(苯二氮卓類):靶點為GABA-A受體,代表藥物包括地西泮、氨氮卓,咪達唑侖、艾司唑侖等,可縮短入睡時間至30分鐘內,睡眠維持時間延長,安全性和療效都比第一代明顯改善,但會影響睡眠結構,減少快速眼動睡眠期,導致反跳性失眠、遺忘、藥物依賴等不良反應。
第三代鎮靜催眠藥(非苯二氮卓類):靶點為GABA-A受體,代表藥物包括唑吡坦、扎來普隆、右佐匹克隆等,可使入睡時間縮短至15-30分鐘,減少夜間覺醒次數,雖改善了第二代存在的缺陷,相對提升了患者睡眠質量,但仍存在日間嗜睡、頭暈、藥物依賴等副作用。
第四代失眠新藥(雙重食欲素受體拮抗劑類):靶點為食欲素受體,代表藥物包括萊博雷生、蘇沃雷生、達利雷生,通過雙重阻斷食欲素受體,精準調控睡眠-覺醒周期,能同時改善入睡困難和睡眠維持障礙,更接近生理性睡眠結構,對患者日間功能影響較小,為患者帶來新治療方案。
整體上,從失眠治療藥物研發四代變革上可看出,傳統的鎮靜催眠藥物由于療效局限性、成癮性、安全性欠佳正逐漸被淘汰。近年來失眠領域的主流目標是精準調節睡眠-覺醒機制,核心突破藥物集中在食欲素受體拮抗劑(DORAs)和新型GABA受體調節劑兩大方向,目前的聚焦在食欲素受體這個靶點的企業更多。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優勢顯著
食欲素受體拮抗劑開始崛起
食欲素(Orexin)是由下丘腦外側區神經元分泌的一種神經肽,包括食欲素A和食欲素B,它們通過與兩種G蛋白偶聯受體OX1R和OX2R結合發揮作用。食欲素系統在維持覺醒狀態中起著關鍵作用,激活該系統可促進覺醒,而抑制其功能則能夠誘導睡眠。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DORAs)通過競爭性結合OX1R和OX2R,阻斷食欲素信號傳導,降低中樞覺醒驅動,從而誘導自然睡眠。
食欲素受體分布(A)與食欲素通路機理圖(B)
圖片來源:Neurosci.Bull.36,432–448(2020).
與傳統GABA-A受體激動劑相比,食欲素受體拮抗劑具有以下顯著優勢:
作用機制獨特:通過調節食欲素系統,更精準地調節睡眠-覺醒周期,減少對日間功能的影響。
安全性更高:無成癮性,長期使用后停藥不會出現戒斷癥狀或失眠反彈。
睡眠結構優化:精準地模擬生理性睡眠,同時延長非快速眼動期(NREM)和快速眼動期(REM),改善睡眠結構,減少傳統藥物對REM期的抑制,避免睡眠碎片化。
政策監管:國內鎮靜失眠藥物基本屬于國家管制的二類精神藥品(艾司唑侖、右佐匹克隆等)。因食欲素受體拮抗劑成癮性低,目前美國和日本對蘇沃雷生、萊博雷生的監管等級都不高,國內2023年將蘇沃雷生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目錄。因萊博雷生剛上市,目前中國對于萊博雷生的監管尚不明確,但應當會參照美日政策進行考量,若萊博雷生未被列入精神藥物管控目錄,則后續該類品種的未來將不可限量。
臨床地位:2024年發布的《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首選推薦以萊博雷生為代表的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A級證據,Ⅰ級推薦)。
既往的大量臨床研究已證實食欲素受體拮抗劑相比傳統失眠藥物具有的臨床優勢,有望填補失眠領域臨床空白,因此其市場潛力不容小覷。
百億藍海
創新藥企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報告,全球失眠藥物市場規模在過去幾年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2020年全球失眠藥物市場規模約為150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22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5.5%。據頭豹研究,2021-2025年,中國失眠藥物市場將由122.8億元增加至151.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3%。由于中國近16年無失眠創新藥上市帶動發展,市場規模保持較低水平。
更關鍵的是,中國失眠藥物市場始終處于需求未被完全滿足的狀態,未來隨著新藥上市將激發市場潛力,有望帶動整體市場規模的爬升,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可將達到211.9億元。失眠市場不僅空間巨大而且競爭相對緩和,為創新藥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圖片來源:頭豹研究
競爭緩和
國內外布局者機會大好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只有13條針對失眠癥的食欲素受體拮抗劑研發管線,涉及8家公司。國外MNC在食欲素受體靶點研發暫處于行業領先地位,FDA已批準上市了3款(萊博雷生、奈莫雷生、蘇沃雷生),其中Merck &Co.、GSK、Johnson &Johnson在此領域布局管線較多。
與之對應的,目前國內相關市場尚處導入期,僅有萊博雷生1款上市,不過先聲藥業與Idorsia合作研發的達利雷生于2024年7月在NMPA已正式受理,有望2025年國內獲批上市;揚子江藥業研發的法贊雷生在中國也已處于注冊申請階段,二者主要是成癮性低、作用機制更接近生理性睡眠調節,不影響日間功能,因此未來有望在國內失眠治療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表1 全球食欲素受體拮抗劑藥物研發進展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藥智咨詢整理
三款上市失眠新藥臨床數據對比,市場表現優異
從研究表明三種新藥都可以有效治療失眠,但萊博雷生睡眠維持效果較好:實驗結果表明三款DORA新藥都有效地減少了上床后的入睡時間,并且比安慰劑維持睡眠的時間更長,并且喚醒時間和中斷最少。
表2 三款失眠新藥臨床數據對比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藥智咨詢整理
三款DORA新藥上市后,其中萊博雷生增速最快,據藥智數據,2024年全年銷售額達到了538億日元(約合25.5億元人民幣),同比+21.53%。
表3 三款失眠新藥上市后銷售額(萬元)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藥智咨詢整理
小結
失眠患者人群不斷增長,第一代到第三代傳統鎮靜催眠藥物存在較多副作用,中國失眠藥市場自2007年右佐匹克隆上市后十六年無新藥推出,失眠這個疾病領域存在較大的臨床未滿足需求以及百億級藍海市場。
而隨著以萊博雷生為代表的食欲素受體拮抗劑在中國上市,它不僅是一款新藥的準入,更標志著中國失眠治療進入精準靶向調節時代。
同時,更關鍵的一點在于,失眠與減重相似,兼具醫療和消費屬性,但不同于飽和的GLP-1賽道,目前國內外布局失眠治療創新藥的企業不多,涉及8家公司共13條管線,已上市3款產品,國內揚子江藥業有1款產品處于注冊申請狀態,處于臨床III期的公司有3家(GSK、強生、大正制藥),其中Merck &Co.、GSK、Johnson &Johnson在此領域布局管線較多。已上市的失眠新藥雖已展現出良好的臨床療效、安全性,上市后的銷售額也進一步凸顯出全球失眠藥物的市場前景廣闊。
未來新型作用機制藥物如 DORAs 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逐漸替代部分傳統藥物市場,推動市場規模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