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是“國際肺癌關注月”,今年的主題是“重視肺癌早篩,規范肺結節診療”。國家癌癥中心肺癌篩查團隊的統計數據顯示,肺癌篩查發現早期肺癌的受檢者,5年生存率可超過80%。
免費癌癥篩查很惠民,但真正去檢查的人并不多。
以上海為例,新聞報道上海從2013年起就啟動了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至今11年里累計篩查589萬人次,假設每人只篩查一次計算,也只有589萬人接受了篩查,而上海的常住人口為2487.45萬人,至少76%的人都沒有去篩查。
2021年,河南省的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一共完成高危評估問卷調查3.93萬人,評估出高危人群近2.17萬人,實際完成臨床篩查約2萬人,而河南省的人口數為9815萬人,也就是說,參與篩查的人只占河南全省人數的0.04%。
01
免費的癌癥篩查,年輕人很積極,老年人不愿意去
雖然參與癌癥篩查的人占比不高,但39深呼吸發現,免費癌癥篩查很受年輕人歡迎。
在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平臺上,有很多人發布了參與免費癌癥篩查的貼子,分享自己去做檢查的經歷。

◎ 社交平臺上的免費篩查攻略貼。/ 圖:小紅書截圖
這些帖子的評論區有很多網友紛紛留言,咨詢檢查地點、預約方式、檢查細節等,都表示想去體驗一下,給身體做個檢查。
還有不少網友表示,免費癌癥篩查的預約很火爆,號源緊張,好不容易才“搶”到了一個號。

◎ 網友留言,指免費篩查的號源緊張。/ 圖:小紅書截圖
可見隨著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不少年輕人更加惜命,愿意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自己的健康。這些免費篩查癌癥的機會,對他們來說很難得。
在廣州天河區婦幼保健院參與女性“兩癌”篩查的一位女士說道:“我是通過街道居委預約成功后前來檢查的,以前我也做過一些體檢,一般是常規的項目,乳腺癌、宮頸癌還是要專業的檢查才能放心,而且是免費套餐的,對于像我這種低收入的居民群眾,我覺得幫助挺大的,可以節約好幾百元錢,實惠是實實在在的。”
相比起年輕人的踴躍參與,老年人對這類的篩查則不感興趣。很多老年人連最簡單的健康體檢都不愿意去做,何況是癌癥篩查。
國內某知名體檢服務平臺發布的《2021中國銀發人群體檢現狀數據報告》顯示,體檢人群分布中,60歲及以上人群占比不到13%。去年重陽節前夕,重慶日報對7000余位老人開展了養老需求問卷調查。調查顯示,65%以上的老人多年沒體檢,從不看病的老人多達63%。
02
為什么他們不去參加健康篩查?
“我又沒生病,為什么要去醫院?”在很多老人看來,檢查身體是生病后才需要做的事,如果沒有身體不適,就不需要到醫院。
甚至有人認為,“年紀大機器壞”,年齡大了,身體出現點小問題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不是特別嚴重,都不需要到醫院,“我的身體好好的,去了醫院給我開藥,我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徒增煩惱。”39深呼吸遇到的一些受訪老人這樣說。
還有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認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家住佛山的79歲的林伯就是其中一位。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支氣管炎等多種慢性病,“這么多年了,我對我自己身體很了解,要吃的藥也很清楚,就算體檢后到醫院還是開這些藥,完全沒必要。”
家住廣州的劉大爺有便血癥狀已持續半年時間,一直認為自己得的是痔瘡,不愿意檢查。在工作人員和家人的一致勸說下,劉大爺才完成了腸鏡檢查并免費做了病理檢查,但很多和他同時參加篩查的人卻“打了退堂鼓”,只完成了初步的生物學指標檢測,在被測定為高危人群后,放棄了進一步的臨床篩查,原因是感覺“太麻煩了”。
有一些老年人也曾主動參與過體檢和癌癥篩查,但是發現醫院存在亂收費的情況,一氣之下就沒有再參加。
56歲的張姨去年參加了某醫院在社區開展的免費兩癌排查,體檢之后,醫院讓大家回去等結果,有問題的會電話通知。過了一個星期,院方給張姨打電話說:“你的兩癌篩查有點問題,需要馬上到醫院來做個全面細致的檢查。”
張姨一聽就慌了,馬上趕到醫院做復查,還交了310元的檢查費。后來一打聽,原來醫院給社區的每個人都打了電話,所有人都去醫院交了錢做全面復查。“都是騙人的,我以后再也不相信這些免費檢查了!”張姨說。
有受訪者反映,手機上經常會收到一些聲稱“免費腫瘤篩查”、“全民普查”之類的信息,聯系后發現是某些民營醫療機構的廣告,而并非官方主導的項目,這樣的信息五花八門,自己很難辨別,所以也不敢去參加。
90后林小姐認為,政府的免費健康篩查項目應該加大力度來宣傳,這樣才能讓大眾更好地知道這項福利,也方便辨別真假,“現在的免費癌癥篩查,我之前都不知道,是看了社交平臺的帖子才知道的,年紀大的老年人就更加不知道了”。
03
三分之一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健康篩查有必要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在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指出,2022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數達到2000萬例,死亡病例970萬例。
2023年12月,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團隊基于超3億中國人數據,總結了2005-2020年全國癌癥負擔趨勢,發現:癌癥相關的死亡總人數增加了21.6%;其中,前三位死因是肺癌、肝癌和胃癌。
很多病癥在早期是沒有不適癥狀的,定期做健康體檢有助于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更應該做癌癥篩查。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數據,我國有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75%的老年人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2020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2019年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達88.5%,其中心腦血管疾病、癌癥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占比達80.7%。

◎ 專家建議,有慢性病的人群,更應該做癌癥篩查。/ 圖:銳景視覺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部副部長梁伯衡主任醫師介紹:“廣州居民的癌癥五年生存率持續提升,已經達到48.70%,高于國家平均水平(40.5%)。而鼻咽癌、宮頸癌、前列腺癌、胃癌、子宮體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現穩定或下降趨勢。”這都得益于近年來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重點癌種早診率的提高。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三分之一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越早發現癌癥,生存率越高。針對有一定患癌風險的人群,進行癌癥篩查是很有必要的。但這并不是說,人人都應該去做癌癥篩查。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朱希山認為,一般情況下,對于正常健康人群,通常沒有必要做癌癥篩查,因為健康人群做癌癥篩查可能存在假陽性現象,可能存在被誤診的風險,從而導致過度治療。但對于高危人群來說,建議定期做癌癥篩查,比如年齡段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者家族遺傳史有相關癌癥病史人群,又或者長期接觸致癌化學物質人群等。但癌癥篩查只能為早期癌癥提供線索,并不能最終診斷癌癥。
所以,是否要去做癌癥篩查,應結合個人的病史、家族史和生活習慣來決定。例如,長期吸煙者或有家族肺癌史的人,建議每年進行肺癌篩查;而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則應進行乳腺癌篩查。
04
這幾項官方的健康篩查是靠譜的,有需要可以預約
①國家城市“五癌“篩查項目
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是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展。項目主要針對城市高發的五大類癌癥進行高危人群的評估、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包括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和肝癌。

◎ 國家城市“五癌“篩查項目的篩查部位及方法。
只要是實足年齡45-74歲、無惡性腫瘤病史、過去5年沒有參加過這個項目的城市常住居民,都可以參加,到所在社區的衛生服務機構報名即可,報名后先做問卷初篩,再做相關的臨床檢查。
以廣州為例,廣州全市每年提供約10000例免費三項生物指標檢測,每年提供5000例免費臨床篩查。
另外,在各地城市也有開展由政府主導的其他健康篩查項目。比如廣州除了“五癌”篩查,還有大腸癌篩查項目、兩癌篩查項目。
② 廣州市大腸癌篩查項目
這是由廣州市衛生健康委支持、市疾控中心負責組織的公共衛生項目。
只要是45-74歲的常住居民,無大腸癌疾病史,既往未參與免費篩查者都可以參加,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咨詢,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通過簡單的問卷調查和發放糞便隱血檢測試劑進行免費初篩。
如果初篩結果呈陽性,工作人員會推薦你進一步到定點醫院進行腸鏡檢查,也可以直接到項目定點醫院進行腸鏡檢查。

◎ “腸探”微信小程序,可以在上面自填信息,完成初篩。
③婦女的乳腺癌、宮頸癌“兩癌”篩查
這是廣州市政府支持、婦幼衛生保健院負責組織實施的癌癥篩查項目。
主要覆蓋越秀、海珠、白云、花都、番禺、從化、增城這7個區,為轄區25-65歲婦女提供宮頸癌和乳腺癌免費篩查,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到這幾個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咨詢。

◎ 定期的身體檢查很重要。/圖:銳景視覺
大部分癌癥的風險因素都和行為生活方式有關,有很多危險因素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除了保持合理膳食、科學運動、心理平衡的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外,定期的體檢或篩查同樣很重要。